如果有一个工作是捡贝壳,你愿意干么?
10月中旬,我们与刘毅博士一起去到了琼海潭门做"底栖生物调查":对目标区域做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,为后续的贝、螺类底播或撒播提供可持续的建议。刘博士是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的创始人兼总干事,有着深厚的生物学背景;跟着他来捡贝壳,是个怎样的体验呢?
今天是世界渔业日 (World Fisheries Day),一起来看看我们挖螺捡贝的故事吧~海报设计: 符淑雅
第一个吃螃蟹的人
吃过饭,我们沿着潭门港堤岸,前往此行目的地"无所•归止"民宿,民宿合伙人之一林哥早已在等候。“80后”林哥早年曾是潭门的一名渔民,小小年纪就和父亲一起闯南海。父亲是有32年打渔经验的老渔民,父子并肩作战10多年,历经大风大浪,甚至生死考验。
渔船改造成的餐厅外景 <左右滑动查看更多>
随着民宿带动的客流量,林哥他们开始琢磨起更多的拓展项目,于是,与当地十几位渔民组成渔业合作社,共同打造“潭门无所•归止潜水捕捞体验基地”,包含浅滩浮潜捕捞、赶海挖螺、游艇观光、外海垂钓等多项体验项目。此前林哥在基地外海海域投放了不少贝、螺类,希望能让游客体验自给自足的赶海乐趣,但前期缺乏科学规划,成效不明显。林哥也明白,如果随意投放,不仅收益不佳,还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。
借着刘博士的专业背景,我们此行要将目标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个明明白白,尽力不放过一螺一贝,后续的底播或撒播才能有保障。
挖沙捡螺
一开始,我们蹲在潮湿的沙滩上干活,等挖完三个样方时,整条腿都麻了,站起来需好一会才能缓过来。我倔强地蹲着挖完九个样方,其他小伙伴则开始释放自我,索性直接坐在沙滩上,沉迷拣螺,完全不顾肆意漫上来的海浪。三小时过去,我们拎着样本,一身泥沙而归,想到刘博士回去之后还得一个螺一个螺地检查活体和死壳,以及慢慢计数、分类、称重,才体会到博士真不是一天就能熬成的,好在刘博士头发茂盛。
逛海鲜市场
啃完"定量调查"这个硬活后,后面的"定性调查"就有趣许多,主要是去附近的潭门海鲜市场调查本地水产品种类,和与林哥他们交流当地常见捕捞品种。
据了解,潭门本地渔船主要前往西沙、南沙进行远海捕捞作业,潜水捕捞活的石斑鱼、青衣和马蹄螺、蜘蛛螺等珊瑚鱼类和螺类;而潭门港上停泊着成百上千的小型渔船和少量灯光渔船,则主要是儋州、临高的渔船。他们常年在潭门近海捕捞,租住在潭门各村镇,渔获也是在潭门港销售。
潭门本地渔船远海捕捞回港时的上鱼场景
潭门本地渔民出远海捕捞回来的多为珊瑚鱼类
密集停泊在潭门港的小型渔船基本是海南其他市县的渔船
<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>
由于远海捕捞的海鲜价值较高,一般会运往海口、三亚和珠三角等发达城市销售,潭门本地的餐馆也会消耗一小部分;近海捕捞的海鲜(基本是鱼类)则主要由本地和附近市县消费,销售场景在潭门港码头;潭门镇上的海鲜市场主要销售螺类、贝类、石斑鱼和虾蟹类为主的鲜活海鲜,这正是我们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。这里大概有20家卖海鲜的小档口,每家五六个大方筐,有单人经营和夫妻档,销售的海鲜基本有打氧。
我们去到海鲜市场时天色已暗,许多摊主们仍未收档,见我们来,都热情地喊着便宜卖。我看到每一家的方筐里基本都没有清筐,零星暂养着马蹄螺、芒果螺、花甲、海胆、青蟹等捕捞品种和皱纹盘鲍、贵妃螺、东风螺、石斑鱼、青龙虾、罗氏沼虾、斑节对虾等养殖品种。遛完一圈,看到海水养殖品种占比较大,像贵妃螺、芒果螺等在广西等地采购的品种也不少。
而围绕潭门港一带的近岸,据林哥描述,由岸向海2公里的海域,基本是礁石浅滩,现在能捕到的鱼寥寥无几。这里每天能见到三五个当地渔民,泡在水里,用长竹杠拍打水面,朝旁边放着的流刺网赶鱼,每天能抓个三五斤的臭肚、小鲷鱼。
沙滩捡贝
第二天,天公依旧不作美,飘着稀稀拉拉的小雨,今日正经的“玩耍”项目是沙滩捡贝,“尽量选择完整的、不同种类的螺和贝。”前一晚,借着民宿微弱的路灯,我们已经在沿岸沙滩上翻了许久。对于刘博士提出的要求,基本能得出要点。
以民宿外的秋千为中心点,我们四人各往两侧四百米的范围,每人两百米样线,搜寻沙滩上的贝和螺,这也是一种定性调查的方法:收集到的螺贝样品,能够迅速了解该片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的情况。
潮间带上肉眼可见的是破败的海藻,贝壳多藏于海草间,要寻得它们就得弯下腰,甚至拿上一根棍子,在海洋垃圾、残留的海草间翻来覆去。遇到几位东北口音的阿姨,她们看着我稍不寻常的举动,好奇询问,“你这找什么呢?”她们的手中拿着几块大的珊瑚残骸。虽未立冬,但北方早已需套上厚厚的外套,而海岛也迎来一年中最舒适的温度,阳光不再炽热。北方的“候鸟”老人们纷纷南飞。我笑笑,回答:"我们找贝壳做调查"。
采集一小时后,我们回到民宿,在二楼阳台上,找一干净地面,倒出所有贝壳进行分类。沙滩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惊喜,除了寻常的贝壳,另一小伙伴还找到一个很大的法螺 (Charonia tritonis) 死壳,目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从外观上看,该大法螺壳体发黄,布满侵蚀的小洞,推测年代久远。做完记录,我们把法螺死壳放回了海滩上。
本地种是关键
采集时,并无种类丰富之感,但是当我们完成分类细数时,竟发现有50多种,后经刘博士鉴定,其中不乏一些有着有趣名字的种类。比如华丽美女蛤,其学名为Circe tumefacta,若你因名字吸引,寻得其真身时,或许会失望,与其它蛤蜊相比,它并无华丽的色彩,仅为棕色夹杂在白色的贝体上,扁圆的外壳有着一圈圈的纹络,如同唱片。
Circe是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中巫术女神的名字,同时也是帘蛤科美女蛤属的属名,实际上部分物种命名正是来源于希腊神话。美女蛤属的味道十分鲜美,由于外形和蛤蜊区别不大,再加上数量较少,因此经常会混在蛤蜊或者文蛤里面一起被售卖。所以,吃过蛤蜊的人说不定也吃过“巫术女神”。
根据刘博士建议,华丽美女蛤虽然可食用但并不代表有较大的经济价值,因种种原因,其仅能靠人工野外采集偶获,无法进行人工养殖量产。
那么哪些是适合在该区域进行底播的呢?刘博士解释,要考虑该区域的开放性、可利用性、可持续性的特点和实际需求,排除移动块、成本高、繁殖周期长的物种。林哥也表示,他们曾底播过一些双壳类贝类,结果跑了不少。(此刻扇贝鼓掌路过)
同时刘博士强调,一定要杜绝底播或撒播外来种,比如皱纹盘鲍,虽属于典型的养殖种,但其在项目地并没有分布,属于养殖逃逸种,在项目地这种野外环境不宜引进,且皱纹盘鲍的食物来源也无法满足。另外,野外采捕、收购的成品贝应尽可能采用海南岛或周边海域的本地种源, 当天完成底播(或撒播)。
调查做完了,接下来就期待林哥的实践行动,在可持续休闲渔业之路上大步迈进。
本文由智渔原创,图片由刘毅、陈明智、黄晓健、陶兴拍摄,如需转载,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
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、银杏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